參學正眼1 耕雲先生講述 誰能學禪 禪究竟是什麼 參學的最佳時間、地點

來源:網友上傳 參學正眼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誰能學禪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廿五日於台南市松柏育樂中心

今天是台南禪學研究會成立兩周年大會。這不但在法界是一件大事,對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大事。如果我們用常識的眼光來看,禪學研究會跟國家、眾生,似乎無關宏旨,但人類的命運最早的樞紐是看不見的,所以管它叫做「機」。

兩年來,禪學會會務可以說是蒸蒸日上。有些會友已經證得了生命的真實,也有很多會友已經品嘗到法的真正滋味,這不是書本上可以得到的,也不是沒有用的廢知識所能比擬的。

在這兩年裏,我接到很多來信,提出了很多問題,因為我的視力不好,回信回得很簡單,藉這個機會做一個總的答覆。歸納起來,兩年來大家問我的問題:

第一、「禪究竟是什麼?」我們看公案、看語錄,不曉得禪是什麼?禪除了名詞,我們把捉不到它的真實的內涵。

第二、「誰能學禪?」我是學禪的根器嗎?禪重根器,不是上上根器不能學禪,因此他懷疑他自己是否可以學禪。

第三、「修禪、參禪,什麼是參學的最佳時間?什麼是參學最佳地點?」

第四、「既然禪找不到它真實的內涵,好像跟自己格格不入,有沒有什麼方便可以使我們接觸、進入禪的領域呢?」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參禪什麼法門最契機?最穩當?只成不敗,耕耘必有收穫,有沒有這個法門呢?」

以上的這些問題,是我兩年來接觸最普遍、百千個問題歸納出來的幾個重點。我想這也是各位很有興趣,或者是比較關心的問題吧!

一、禪究竟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關於禪究竟是什麼?

各位看過指月錄、五燈會元這一類的禪宗典籍,就知道所有禪宗的問答,弟子問禪師的問題,在基本上都不外禪是什麼?儘管他們用的辭彙、語句不同,但它的目的都在問:禪是什麼?

比方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達摩祖師從西方到中國來,他主要的目的及所帶來的是什麼?這不就是等於問禪是什麼嗎?

也有些禪宗的學人問佛法的大意、佛法的的大意,也是在問禪是什麼?因為誰都知道「禪是佛心,教是佛口」,這話怎麼講?禪宗所傳的是佛的心印,是把佛的心態傳給你;而教就是佛的教誨,教導弟子記錄下來的經典。那麼難道佛的心口不一,心口有兩種嗎?不是心口不一,佛不可能有雙重人格。教與宗為什麼有差距呢?釋迦牟尼佛自己說過: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到一個字。問題就在這裏,說了四十九年,沒有接觸到法的實體;那也就是說,佛的教誨雖是金口親宣,唯獨禪才是佛心真傳。

我們看一兩千年以前,就有太多的人問「禪是什麼?」「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什麼是佛法的旨趣?」這些問題所指向的,都是問禪的內涵,但是答案如何呢?

有的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答:你為什麼不問外面那個柱子?

有人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答:現在太忙,沒有時間告訴你,等沒有人的時候,我再悄悄跟你說。這個人就開始緊迫盯人了。有一天老和尚一個人在散步,他就盯上了:師父啊!現在沒有人,你跟我講吧!

那位老和尚悠然地說:你看!那叢竹子怎麼那麼長,這叢竹子又怎麼這麼短。

這是答案嗎?確實是答案。

又有人問:什麼是西來大意?答:你為什麼不問自己的意,管他東來、西來幹什麼?

有人問趙州: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靠我們的表層意識,我們習慣用了二、三十年的這種表層意識,是無法理解的。因此人們都以為這老和尚「愛說笑」,問這個答那個,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嘛!何必指東話西呢?其實不然。我們為什麼說他答得對,等一下再跟各位講。

那麼禪究竟是什麼呢?讀過信心銘的就應知道「纔有是非,紛然失心」。說「是」就必定有「非」,不離二邊,是相對不是絕對。真理是絕對的,你有了二邊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起了混亂,起了混亂就叫戲論。戲論是什麼?就是概念遊戲,是接觸不到真實的。那麼禪究竟是什麼呢?

各位也知道,歐洲文藝復興以後,有所謂科學的語言。近代的邏輯學,也有不矛盾律──是說你要討論一個問題,不可以模棱兩可。還有範疇說──要有一定的範圍,你談什麼問題,先確定範圍再進行討論,你不能海闊天空亂扯一通吧!就現在的邏輯學來講,你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答:庭前柏樹子。你必定是無法接受。

假如我們說是什麼,一定會有人說非什麼,那就「纔有是非,紛然失心」,這個心就亂了。倘使我們不說它是什麼呢,恐怕你連邊都摸不到,又從哪里著手呢?

那麼,禪究竟是什麼呢?

(一)禪是生命的永恆相

儘管提到禪,沒有開口處,為了不捨方便,我甘冒大不韙,在禪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就說「禪是生命的永恆相」,這是一個參究的線索,雖然有點著相,有點違背古人的風範,但是可以給你一條線索,讓你去抽絲剝繭地慢慢發掘。

我也說過「禪是生命的共相」。生命有別相──個別的生命相。螞蟻那樣小,人比較大,大象又比人大,相傳喜馬拉雅山的雪人,又比人大十倍。但不管眾生外形如何千差萬別,卻有其共同點,生命之所以為生命,就奠立在生命共同點上,所以說禪是生命的共相。

(二)禪是自他不二的所以然

自己跟別人原本不二,眾生與佛原本平等。何以說眾生與佛平等?眾生煩惱垢重,諸佛光明解脫,自己是自己,他是他,說是自他不二,沒這回事。為什麼有這種論題呢?這個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就是禪。契合、悟入了禪,就會親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別人果然不是兩個,佛跟眾生也原本是完全一樣。

剛才我們說過關於「禪是什麼?」一兩千年來有成千上萬的人發問過,也有成千上萬個答案。我們在後面講到跟這個問題有關時再講。

各位有的是今天下午才到達,有的昨天我們就聊過天,聊了五、六個鐘頭。有的今天聊了一個上午,各位應該感受到禪不是抽象的,不是概念遊戲,不是不能通過實驗的,禪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三)禪是心的原態

禪是什麼?勉強地說,禪只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我明知故犯地下了這麼一個界說,甘願下阿鼻地獄,只要大家能直趨禪境,不再向外馳求淪入外道,我都感覺心滿意足。

我們為什麼不說禪是一種心態呢?因為心態包括了心靈的狀態和心的表層。而所謂心的表層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積的本心上的污染層面。

剛剛出生的嬰兒,在育嬰室裏時,只有最低的、微弱的本能,肚子餓了就哭,他不會思惟、沒有感情、沒有理性、沒有智性,也就是說他根本還沒有形成表面意識,長大了以後,他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他有第七識,有了我的執著,然後突出自我意識,在根塵相對中吸收、累積,成了本心原無的一層塵垢。

我們的聽覺很接近答錄機,耳朵要不具答錄機的功用,就沒有辦法學習。老師教你,你若錄不下來,怎麼記它啊?大家都會唱「青海的草原」、「我從山中來」,我相信會唱這個歌的人未必讀過曲譜,也有很多人沒有見過歌詞,他為什麼會唱?耳朵是答錄機嘛!那麼眼睛是錄影機嘍!這個人我曾經見過和經人介紹過,下次再見面就會打招呼說:老張你好!你好!好久不見。為什麼這樣?彼此已經感過光了。

這些東西累積多了以後,越積越厚,這是表層意識。既然心上面又加了一層叫做表層,於是本心就被蓋住了。所以我記得禪學研究會成立的時候,我跟大家說:禪是什麼?禪是心的原態。是沒有加表層意識,去掉表層意識以後心原本的狀態,也是六祖壇經講的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問題討論到這裏,我肯定地講:禪是原本心靈的狀態,不是知識──不涉能知,沒有所知,離能所、絕對待,亙古未失,悟亦無得,一切具足,不假外求,人人本有,無須外求,只是聖主未蒙塵以前,心靈的原態。

(四)禪是宇宙的唯一真實

在禪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中,我就曾提出了前面這三個界說,而且我恐怕大家摸不著方向,研究時還很難著手,所以我又說:禪是宇宙的唯一真實,是佛經所講的實相,也就是真相。

什麼叫真相?什麼叫幻象?真相是原本的、不變的、永恆的,幻象是過程的。不管你接受創世紀的說法,或者你接受星雲說,你都會肯定地球是無中生有的,原本沒有的,它只是過程的暫時呈現,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沒有人堅持說地球是永恆的吧?用大宇宙的無限時空來衡量這個地球,的確太短暫了,以人的眼光看昆蟲,其生命不也太短促嗎?

佛陀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完成了生命的覺醒,若問佛陀悟的是什麼?只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而已,絕不含神秘的成分。就是說凡是靠條件的組合而成立、顯現的,都是原本不有的,凡是原本不有的,當條件消失、條件改變時,它也同時消失。

在座各位很多是學自然科學的專家,我們也知道雖然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原子,而原子卻不是單一的。當你把電子、質子、中子分開的時候,你將發現實在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不變的原子;電子、中子瞬間即逝,質子跟著也會消失,為什麼它會空無所有?因為它原本不有,只是因緣所生的假合體而已。這說明靠條件組合的東西,一旦條件分離了,它也消失了。

過去我讀中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說:什麼叫分子?分得不能再分,小得不能再小,叫做分子,現在證實沒有這回事,沒有什麼東西不可以再分,原子還可以再分。瞭解了存在的實相,就會瞭解釋迦牟尼佛所悟的法,沒有什麼神秘的色彩,也沒有不可理解、晦澀難明的理論,而是宇宙的真相、生命的實相,是邁向生命圓滿的途徑,促使生命覺醒的方法。

二、誰能學禪?

有人問:我可以學禪嗎?我是學禪的根器嗎?

我可以講,願意學禪的人就能學禪。是不是大根器,並不是由別人來決定的,根本沒有人能主宰你的命運,沒有人能夠評定你的價值,一切全由你自己決定。你是學法的根器嗎?你自己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這話怎麼講呢?只要是人,都可以學法,不是說眾生平等嗎?一切動物、昆蟲,牠們也是有生命的,也都是眾生,為什麼牠們不能學法呢?

經上有一句話說「因地倒,因地起。」你因地而跌倒,離開這塊地面你也無法爬起來,你還是得在原處爬起來。人為什麼迷失?為什麼墮落?因為有了表層意識,假使你不善運用這表層意識作理性的思考,你就不可能有真實覺醒的時候,也不可能抹掉心頭的污垢,綻放出原本的心的光明。

昆蟲、野獸、家畜雖也是眾生,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因為牠表層意識的結構不健全。人的表層意識的結構,有情感、本能、理性、智性和思惟五種作用及功能,而一般的動物,只有本能比較突出。

比如我們說這個人好吃懶做,說他像只豬,為什麼呢?豬除了吃就是睡,如果你不把牠去勢,牠還可以當種豬,傳種也是本能,除了本能,牠還能做什麼呢?牠有思惟嗎?牠有理性嗎?牠有智性嗎?牠有真情感嗎?為什麼沒有真情感?比如兩條狗,公狗跟母狗剛才還是好朋友,難捨難分,不一會兒,居然會為了一根骨頭,搶得頭破血流,這算什麼嘛!人們諷刺那些只重本能,沒有真情感,沒有真智慧的人為蠅營狗苟,他所熱衷經營的也不過就像蒼蠅、野狗那樣骯髒苟合而已。所以說人身難得,因為人有理性、智性可以自覺,有超越生死的真情感生起大悲情懷,肯為了眾生,把全部生命投入正法。

不管你是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你必須知道人的情感是很可貴的,情感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沒有情感的人就是不道德;一個生性冷漠、性情冷酷的人就是魔鬼的同道。這話怎麼講?倘使你不愛你的父母能算孝子嗎?不愛兒子算是慈父嗎?不愛國家算忠良嗎?不愛朋友符合義的要求嗎?不愛自己的名譽會有信嗎?所以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真情感的發揮與擴張。什麼叫真情感?就是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大慈是無條件的同情,大悲是感同身受的同感。

什麼叫無條件的同情?這個人有煩惱,儘管他跟我無關,既不是我親人或朋友,也不需要任何因緣條件,自然會產生同情心。

什麼叫感同身受的同感?看見他人長了瘡,我就覺得心痛,這才是真情感。假如說感情不出於一家,愛老婆、愛孩子那也並不算錯,只是範圍太狹窄。生命的開創是以情感為動力的,一個愛家庭的人才能齊家,愛國家才能治國,愛眾生才能成佛,愛人類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視一切眾生跟自己為一體毫無差距,這就是大悲佛陀。

所以只有人才有真情感,真情感比真理智更可貴,而真情感常常跟真理智的秉賦成正比。一個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人,不可能是天才,一個熱情洋溢而又無私、無我的人,才是菩薩的典型。我們一般人的熱情不是為名就是為利。菩薩熱情很高,卻沒有自我,當他到火裏救人的時候,卻忘掉了自己的危險;當他去水裏救人的時候,忘掉自己不會游泳,他是無我而熱情的。

各位無須浪費時間看那些名相,古德說「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你轉彎抹角,從名詞上動腦筋,那就累了啊!直說無繁重,直截了當地說,既不累人,也並不複雜。

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各位就知道了,為什麼眾生皆有佛性,而眾生並不皆能成佛,唯獨人可以,因為人的表層意識的結構比較健全,而動物沒有思惟、沒有理性,也沒有智性。動物除了母子的天性以外(應該說是一種高級的本能),不會有真情感。我們勉強地說,動物有薄弱的情感,有突出的本能,而絕對沒有理性、智性和思惟;儘管牠有記憶,但是牠沒有思惟,牠不能推理,否則的話,今天地球的主人不會是人類了,應該是恐龍才對,各位同意我的說法吧!

所以說人身難得,各位應珍惜人生,因為倘使你沒有得到人身,你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覺醒。為什麼禪宗古德皆重根器,我卻說根器由你自己決定呢?

什麼是大根器?有大信心、大誠敬、大肯決就是大根器。儘管他有聰明、智慧,學問也很有基礎,如果沒有大信心,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人云亦云,自己沒有判斷能力,而且他既不能擇善,也缺乏對正法的固執,不能發長遠心,這就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什麼是輕?就是不尊重,不誠懇;什麼是慢?就是懈怠、不敬。所謂小德小智,德是什麼?不專指好也不是指壞,是指一種特質、風範,好的風範是美德,壞的特質是惡德,也就是說你憑著一點點小聰明,既不尊重,又很懈怠,佛法不是你這樣的人可以學的。什麼人能學法,到這個地方就有了結論。

什麼人不能學法?凡是小聰明、小智慧,又輕浮、又懈怠、不能忍耐、不能吃苦,碰到困難就退轉,這類的人絕不能學禪。

所以二祖見達摩祖師學法,達摩祖師說「以往的聖人,難行能行。」他說這個很困難,但是他不怕,他要突破。「難忍能忍」,這個痛苦、這個羞辱是很難堪的,一般人忍受不了的,但是他可以忍。

什麼人能學禪?能將全部感情、全部理智、全部人格都投入的人。並不是說不要工作,而是說除了工作以外,我們還有休閒活動,休閒活動的內容就是你的生活興趣。有的人下了班培植盆景;有的人下了班先看看熱帶魚,沒有跟太太打招呼以前,先跟熱帶魚打招呼,嘿!這就是生活興趣。有的人太太儘管抗議,偏要找幾個朋友打橋牌。也就是說你要能夠把學佛法取代像養熱帶魚般的興致,又沒有東西可以取代你這種興趣跟注意力,長時不改變的話,一定會成功。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作個小小的結論:凡是肯把全部情感、全部理智、全人格投入佛法而又堅定不移、絕不退轉,他就是最適合參禪的上上根器。倘使參禪不是你唯一的興趣,而只是興趣之一,把參禪跟打橋牌、養熱帶魚、打麻將等重,等量齊觀,一視同仁,沒有什麼輕重,那這樣子你就不是參禪的根器了。因為古人集中畢生的精力,尚且不能突破這個難題,而你只是附帶地把禪作為一種生活中的調味料,我看是沒有辦法的了,還是不要浪費光陰輕瀆大法吧!

有人學禪多年沒有個入處。什麼叫做入處呢?借用一句軍事術語,就是進入狀況。想進入禪的境界,領會禪的心態,的確是個難題。很多人學了一輩子還在外面晃,沒有進入,要想進入是需要有方便的。方便的可貴在於它雖然不真實,只是一個工具,但卻很有用,這就叫做善巧方便。古人的方便很多,是極為高明的。

如問什麼是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看來簡直荒謬絕倫,我問祖師西來意,他答「庭前柏樹子」,是故弄玄虛?故作奇特?不!絕不!其實那是禪的人格化以後的自然反應。

問這句話的人經過思考,鼓起勇氣,充滿了期待的心情,而答話的人卻並不透過大腦,沒有經過思考,脫口而出,為什麼脫口而出?因為古人說:思而中,慮而得,那是鬼家活計。什麼叫做鬼家活計?就是在黑山鬼窟裏做計較,也就是指靠色、受、想、行、識的作用,表層意識的五陰的產物,不是本心的發露。

僧問趙州: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趙州不假思索地立即答以庭前柏樹子!真是殊勝的方便。何以是殊勝方便呢?我們兩個不妨表演一下,我是趙州,你問我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我答:庭前柏樹子!你要是修行有素,才一反觀自心,你就知道答案的落處,問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任你用思惟去分解也解不開,用智力去啃它卻啃不動,想放下嘛!又放不下,這庭前柏樹子既不是個東西,又不是個道理,在那裏一橫,你愣一下,驀地碰上了真實活躍著生命力的答案,於是表面意識迸裂了,你那原本只有光明、只有知覺、沒有分別、沒有想念的心態,就立即呈現了出來。你問祖師西來意,趙州告訴你就是這,不在中間及內外,只是你當下的心態。

但是也須是個漢始得,如果你一向慣於向外面尋覓,庭前柏樹子便成了沒有生命的東西。這一招很絕,若非答他庭前柏樹子,答他燒餅油條,就聯想到吃,聯想到肚子餓,吃飽了才真爽快!這庭前柏樹子,讓你既沒法聯想,你又不能突破;想分別,意識沒法子活動;想運用思惟,沒有你著力處,若是參學有素的,當下就會桶底脫落;若是驢漢,忒煞辜負他老趙州也。

佛經上說的本心,是指無念心體。心的本體,原本無念;嬰兒有念嗎?念是以後累積的。所以真正高明的大智慧者,只消趙州說個庭前柏樹子,理合當下澈了。如果像僧問大梅: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大梅說:祖師無意。試問你怎麼悟?你就悟不了啦!

所以趙州這話才是勝方便。什麼叫勝?用本省話就是「足贊」──真行!再沒有比這個更高級、更好、更絕的了!他怎麼想得出來呀!(他豈用想)只有這個答案使你無法分別。你說用你的世智,用你的表面意識,都用不上;好像汽車發不動,你想放也放不下,你問的這個人,就在你面前,你怎麼放啊!一定有含意,怎麼想,越想它念頭越不動,想久了以後,只要迴光返照,就發現它的答案只是在揭發、揭開你本心的原態,這才是典型的殊勝方便。

你若問我:什麼是禪?我沒有趙州那麼高明,你們若問我如何才能得個入處,我有四句稀鬆話,你若能當下理會得,保你先斷法執,後斷我執,二執俱斷,圓證解脫,從此斷惑。我的方便就是:「熱了出汗,冷了打顫,渴了喝水,餓了吃飯。」

就這四句話,假如你們認為我這是開玩笑,我是很誠懇的,不是開玩笑。你們要會得這四句話,你馬上斷法執,就進入離執禪定,這是一塊敲門磚。我再說一遍:熱了就出汗,冷了就打顫,渴了就喝水,餓了就吃飯。我這個沒有趙州那個絕,你們還可以用思惟,趙州那個連思惟都沒有地方用,你想啃一口,也沒有地方下口。

所以參禪不難得個方便。如想得個入處,古德留下的公案很多,隨便拿一條去參,都可以進入,那就是鑰匙。如果你認為古人的太陳舊,不夠新鮮,我這個是剛出籠的。假如這四句話你會了,不須開口,你做個動作,比個手勢,我就心照不宣了。還有不用開口說話的嗎?禪原本是這樣的,原本是脫離語言文字的。

三、參學的最佳時間、地點

有些人對我說:老師,我是想修行啊!可是我沒有時間哪!我說不然!不要說給你八小時,給你四小時,沒人打擾你,關在你房裏,你就會感覺到難過了,一會兒想打電話問候老朋友,一會兒又想寫信……簡直受不了,果真沒時間嗎?不相信試試看,你就知道。

學法不是時間多寡的問題,有的人有時間他不修行,他活得很難過。我講一個笑話:我有一個朋友在上班時工作很忙,退休回到家裏不幾天就生病了,總是感到很無聊,生活方式突然改變,好像處處不對勁。他坐在沙發上喊不舒服,躺在床上喊頭痛。他太太很聰明,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給他在客廳旁邊擺個辦公桌,準備了筆、紙、墨盒、印泥盒、卷宗等一應俱全。早上在卷宗裏寫個簽條:謹檢呈老大、老二本次月考成績單乙份,恭請核閱。他看了以後說:大寶此次功課退轉,酌情減發零用錢一半。二寶此次平均超過八十分,多發獎金五百元。晚上的卷宗裏寫的是:謹擬具明(星期二,十八日)菜單乙份,是否可行,恭請核示。他看呀看地點點頭,拿筆批了個可字。翌晨,夫人又來了個:謹檢呈本日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各一份,敬請鈞閱。(哄堂大笑)他很高興,當然每天都給他泡杯茶擺到辦公桌上,他腿一翹,嘿!健康恢復,情緒也好了,的確生活方式跟過去差不多嘛!批閱卷宗、呈閱報紙、泡茶、照樣發號施令或獎或懲,有啥不對?這雖然是個笑話,顯然人閑了也不是件好事。你說你因為忙而不能學法,這是遁詞。你說需要時間多才好,時間多了,你受得了嗎?

也有人問我:什麼地方學法最好?你看到處靈氣很壞、空氣污染、噪音太多,怎麼能修行?定、靜、安、慮、得嘛!他說:我想到山上去修行好不?我說:我贊成你去,但是你必須要最少一個禮拜不回家,若能做到,我發一千元獎金。這傢伙是到山裏去了,不過未到一個禮拜,兩天就回來了。他解嘲地說:你看!晚上找不到一個人聊天,蚊子又多,很多不知名的小蟲,打死了又來一批,坐在裏頭也沒人理我,看書嘛!看不進去,打坐嘛!腿酸腰痛,這怎麼個修法嘛!於是我就回來了。所以修行不應該選擇時地。

你若問我什麼時候好修行?就是現在!什麼地點好修行?就在眼前!眼前你不修行,現在你不修行,你便永遠都不可能修行了。

一個人在深山裏修行,這的確是好,但要有這個福氣,如果沒這個福氣,很難。記得讀小學時教科書有一課,大家做饅頭,叫這個挑水,那個磨面,大家都分工了,只有猴子不肯做事,最後蒸熟了大家都吃,猴子也要吃,大家說不給你吃,為什麼?不做工的沒飯吃。你不做工,你光修行,誰給你飯吃?所以要有這個福氣。

總而言之,十字街頭好修行。古人大澈大悟以後,回到城市向酒樓、賭坊、戲院、花街來驗心,看在這些場合心是不是會動、會亂,定力會不會退失?你我如果在自己的崗位上素位而行,隨時修行、隨地修行、有空就修行,這就行了。

關於修行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一位老和尚在深山古廟坐在蒲團上,正襟危坐,眼睛半開半閉,燈光半明半暗,這是「黑白來」,這不是修行,這樣子既不衛生,也容易心亂。若說修行是打坐,那也不然,有個故事說:

馬祖當初只管打坐,誰來了也不理。一天南嶽懷讓大師走到山上,看到這個山上有一股靈氣,發現有真修行的人,就問附近的僧人:此地有沒有修道的人哪?答說:哪個不是修道的人!那個和尚以為出家就是修道,不然!其實還沒有見到道怎麼修?「聽說後山有個和尚,平常人們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這個傢伙怪怪的,恐怕與眾不同吧!」

南嶽禪師是六祖的首席大弟子,到了後山,跟他(馬祖)打招呼,他也不理。南嶽這老頭很絕,你不理我,我有辦法!就拿個磚頭在他旁邊磨呀磨的煩死人。不理不行了,不理他不走啊!於是問道:師父!你磨磚頭幹什麼?大師說:我磨它作鏡子啊!馬祖說:磚頭怎能磨成鏡子呢?那麼你打坐幹什麼?我打坐成佛呀!我磨磚不能成為鏡子,你打坐又怎麼成佛呢?佛無定相嘛!馬祖說:那我就不懂了,要怎樣才能成佛呢?我打個比方:如果車要是不走,你是打車,還是打牛?馬祖說:當然打牛呀!你這樣打坐卻是在打車嘛!馬祖當下豁然。

各位由此可以知道,真正修行,像馬祖那樣在深山裏結庵,身心不動,誰來也不理,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尚且不是修行,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在能平等的普度眾生;菩薩的可敬,在於熱情熾然而又超越自我,完全為眾生而獻出心力。離開本來面目的參究,離開對眾生的悲憫,根本就不是修行,若是心灰意冷,果然敗種焦芽。

在深山修行固然不是好地方,等到老年退休以後再修行,表層意識已經硬化,修行就來不及了。各位看到很多老年人罹患失心症,什麼是失心症?跟小朋友搶糖果吃,在馬路上解小便,你見過沒有?像這樣老了以後,腦細胞僵化了,還能修行嗎?

如果你問我什麼時間修行最好?什麼地點最好修行?這無須找風水先生。我看到報上說一個人為了修行,找了一個風水最好的地方,活人住在那裏就長生不老,死人埋葬了,下一代會大富大貴,沒有這個事,當初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沒有看風水。所以修行不是個神秘的名詞,不是限定物件的一種行為,而是人人可以修行,人人應該修行,人人有責任修行。因為,修行只是修正你的想念與行為,也就是孟子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你做一件事情,做不通的時候,不要向別人抱怨、發牢騷,應該反過來向自己求答案,為什麼他做得通,我做不通?一定是我錯了,一定是某些地方不合適。

所以修行的時間是現在,修行的地點是眼前,修行的方法就是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

文章來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525&cid=2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2&&id=525&cid=2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3&&id=525&cid=23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