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菩提樹22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 智緣 平常心就是道 不必改變自己的心志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處事方式

心生菩提樹:平凡之中體悟真理 智緣
心生菩提樹
平常心就是道

平常心就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師正在躺著休息,就沒有起身,看見從心時,仍然躺著問道:“你從哪裏來?”

  從心:“從瑞相院來。”

  南泉:“見到瑞相了嗎?”

  從心:“不見瑞相,只見臥如來。”

  聽了這話,南泉禪師對從心頗為欣賞,於是坐起來,問道:“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從心:“我是有主沙彌。”

  南泉:“誰是你的師父呢?”

  此時,從心恭敬地頂禮三拜後走到南泉的身邊,關心地說道:“天寒地冷,請師父保重!”

  這樣一來,南泉禪師更加器重他,因為從心是以行動來代替語言。從此師徒相契,佛道相投,從心就這樣成為南泉禪師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從心禪師請示南泉禪師一個問題:“什么是道?”

  南泉:“平常心是道。”

  從心:“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無邊,另外是否還有更高層次的趣向呢?”

  南泉:“如果心中還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邊,沒有這邊;就會顧了前面,忘了後面,因此,所謂全面,也是被扭曲了的東西,怎么會是圓融無礙的道呢?”

  從心:“如果佛法沒有一個趣向,回顧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如果要想真正達到不疑之‘道’,你應當學會在當下體悟。”

  禪定不屬於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於沒有禪定的人。有了禪定和智慧,就會到達沒有煩惱的境界。除卻心中雜念,心懷一顆平常心,這就是最簡單的道。


不必改變自己的心志

  有一天,禪師吩咐他的侍者去京城買一批上等的紙材。這位侍者向來被稱許具有“子貢之資材”,可見是個相當聰慧靈敏之人。眾所周知,子貢是孔子門下的七十二賢人之一,不僅才智聰敏,而且長於辯才。此外,子貢也長於理財之道。現在,禪師差遣這位“資材堪比子貢”的侍才去買紙,原因也就在此。

  當然,侍者不敢掉以輕心,終於在千挑萬選之後風塵仆仆地帶了一批紙回來。

  不料,當禪師看過紙以後卻說:“這個不行!”毫不留情地拒絕了。無奈,侍者只好再度上京去買另一種紙。

  可是,禪師看了第二次買回來的紙,依舊很冷淡地說道:“這個也不行!”

  結果,侍者只得硬著頭皮再度上京。他們所在的地方與京都距離相當遙遠,而當時又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每天數次往返的確是件苦差事。侍者不禁抱怨道:“僅是買個紙,就要弟子再三飽受旅途勞頓之苦,又不知道師父要的是什么樣的紙……”

  當侍者第三次將紙買回來以後,禪師依然還是冷冷地說:“不行!”

  弟子心想:“真是一點兒也不體諒弟子的勞苦啊!”

  但弟子隨後一想,才猛然發覺自己的過失,於是趕緊向師父道歉。

  “明白了吧,其實你最初買回來的紙就行了。”禪師如是說。

  不必過分地拘泥於他人的命令與看法,只要自己覺得合適,那就是最好的。反複地操練以求完美,有時是會適得其反的。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處事方式

  從前,有一位很有修為的居士。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禪院去拜訪一位禪師。與禪師見面之後,他們的談話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到了午飯時間,禪師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為他們做了兩碗面條。面條的味道很香,只不過一碗大一碗小。兩人坐下後,禪師看了一眼面條,便將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說:“你吃這個大碗的。”

  本來按照常理,居士應該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禪師面前,表示恭敬。可是,沒想到居士卻看也不看禪師一眼,接過來後徑自埋頭大吃起來。禪師見狀,雙眉緊鎖,很是不悅。而居士並沒有察覺,一個人依舊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頭看見禪師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便笑問禪師:“師父為什么不吃呢?”

  禪師歎了一口氣,一言不發。

  居士又笑著說:“師父生我的氣啦?嫌我不懂禮貌,只顧自己狼吞虎咽。”

  禪師沒有答話,只是又歎了一口氣。居士接著問道:“請問禪師,我們推來讓去,目的是什么?”

  “讓對方吃大碗。”禪師終於答話了。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么如您所想,爭著推來讓去,什么時候能將面條吃下肚去?我將大碗面條吃了下去,您心中不高興,難道您謙讓的目的不是真心的嗎?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既然這樣,那推來讓去又有什么意義呢?”

  禪師聽完居士的一番話,心中頓悟。

  寵辱不驚,得失無意,凡事只要自然就好,不需要更多的外在的形式。這樣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與安逸,幸福的生活也會隨之而來。順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處世方式。

文章來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64&&id=1668&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65&&id=1668&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66&&id=1668&cid=53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