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哲理小故事2 和顏愛語 [日] 山田無文 消除分別是彼岸 人生預案 無願心為菩薩之魔事也

禪宗的哲理小故事

消除分別是彼岸

消除分別是彼岸

近來,新聞周啦、愛鳥周啦,這個周、那個周的名堂不少,其實日本早在一千幾百年前就有這東西了。“彼岸會”相當於宗教周。相傳聖德太子在春分、秋分的日子,登上大阪四天王寺西門樓,面對西斜的太陽合掌禮拜。春分秋分這天,即彼岸周七天的中間那一天,日落正西。這天向日落方向朝頂,是正對著極樂淨土禮拜。

  彼岸的一周期間,連平時顧不上去寺院的人也要抽空到寺院聽說教,祭祖掃墓,燒香供水。喜歡殺生的人因為是彼岸而戒殺生;平時好吵架的兩口子因為這周是彼岸而宣布休戰;平常做壞事的人在彼岸這一周總要發菩提心積功德。做壽司、甜餅供奉先祖神佛,互相分享,分送左鄰右舍,在今世造出一片淨土,讓今世變成彼岸、變成極樂,哪怕就一周。這就是彼岸會。

  彼岸即對面的岸。對面的岸,相當於理想世界。日本沒有大河,對岸與此岸區別不大,諸如澱川無所謂彼岸此岸之分;而像長江、恒河的對岸一望無邊。印度這個國家炙熱無比,到了河對岸,也許有個涼快的國度。那裏河水清涼,蓮花綻放,清風拂面。若有這般寶地就是淨土了——這,就是彼岸。

  到了彼岸,一定有個歌舞升平的國家吧;此岸橫征暴斂,到了彼岸一定是個輕徭薄賦的國家吧;此岸的國家有強盜、小偷,三災八難,沒什么好事,對岸則是個沒有惡人、沒有火災地震的和平國家吧。

  對岸,即理想的世界。然而,那是這塊土地上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聽說紀州半島的人從小看著太平洋長大,以為到了對岸是怎樣的福地,所以移民美國的人甚多。到美國賺了錢大功告成,日本又成了對岸。因思念對岸又回來了。對岸雖然是理想境地,然而這塊土地上本不存在理想世界。因為人是以自己為中心分別彼此,看問題是相對的。

  互相消除我,忘記自己,消除對立的想法,一定是彼岸。你有分別,有得失,有愛憎,有輸贏,區別自己與他人期間,無論走到哪裏都沒有淨土。消除自己和他人的分別,消除好壞的分別,消除愛憎的歧視,消除生死,一定是彼岸。若問何方者,般若智慧是也。惟有原始之清淨心。即“幸運的人,擁有清淨心,必見神”之謂。

人生預案

我在前不久的一次學校畢業典禮上對同學們講,你們從學校畢業,今後要走向社會,人生即將啟程了。究竟對人生作何打算?自己的人生預案必須自己書寫。而且,你是既當明星表演,又當導演讓自己表現不俗。你們究竟打算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打算設計成悲劇還是喜劇?或者西部劇、鬧劇類的打鬥劇?自己一生的設計,從今天開始必須由你們自己來完成。

  觀察當今世間風潮,似乎人們對人生全然沒有預案,好像人生就是享受,撞大運,尋歡作樂,這種不計後果的人生觀大行其道。人生就是享受,這是何等讓人鄙薄的人生觀!一錢不值,行同狗彘。享受生活,毫無目的,人生就是抓住更多的幸福,而幸福只是官能的幸福,只是享受現成的生活而已。人們都擁有這樣的人生觀,那些能夠享受生活的人尚可,不能享受的人該當如何?

  他們會說:享受生活的權力人人有份,所以我們也得享樂,享樂即人生,沒錢,去偷也必須享樂,甚至殺人越貨,也必須享樂。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是蹲大牢還是被槍斃,明天的事隨它去。

  這種享樂的瞬間主義,即當今世人的想法,沒有比這再讓人瞧不起的人生觀了。這是動物觀、生物觀。依我看,這種人生觀毫無意義。確實,饑腸轆轆之時吃了飯很滿意,很高興,很幸福,吃得越好越覺得生活美好,也許認為享受了這樣的生活,對人生有所補益。然而這樣的補益,無非是肚子餓了必須吃飯,即使拿別人的也必須吃,是以這樣的不益換來滿足的補益,所以用數學公式表示,即正加負(補益+不益)等於零。毫無意義,只是把坑填滿而已。

  僅僅滿足於填平欲望這個坑,全無意義。肚子餓時吃了飯,感覺滿意、精力充沛,用這樣充沛的精力接下來做什么呢?用這樣充沛的精力我在人生道路上要幹一番什么呢?人生得由此開始。享受生活算不得人生。必須互相有自己的願望:人生要做什么、幹一番什么、留下什么。

  “照一隅,此則國寶也。”傳教大師也說,即使不說為國家、為世界和平的大話,只要能以小小的燈火照亮社會一角,即國寶。

無願心為菩薩之魔事也

話說從前伏見到大阪要渡船走澱川的時代,有三個年輕和尚不期而然乘上同一條河船。三人者,曹洞宗的卍山和尚、奈良東大寺的公慶上人、黃檗山的鐵眼禪師也。同乘一條船也是一種緣分,大夥一路閑聊去往大阪。話頭提起《般若經》中一句話,叫“無願心為菩薩之魔事也”。如果自己這輩子沒有一個必須完成的願望,就會墮落,難成大業。於是決定各自發個願。

  東大寺的公慶上人說:“自打大佛殿毀於戰亂以來,大佛成天遭受日曬雨淋,所以我這輩子要設法給大佛建座大佛殿。這是我的願望。”

  曹洞宗的卍山和尚說:“當今曹洞宗法脈紊亂,自己從道元禪師算起該是第幾代子孫,連這么重要的事都說不清。我要正本清源,讓曹洞宗僧侶都清楚自己寺院的開山是誰,從開祖道元禪師數下來是第幾代。不弄清這件事,禪修終難成就。我的一輩子要完成這件事。”

  黃檗山的鐵眼禪師說:“佛教傳入日本已逾千年,可是我國還沒有出版一部完整的大藏經。至今借用中國的宋版、明版經典,或朝鮮的經典,要么就是以寫經敷衍,我想在日本出版整部大藏經。這是一項艱難而龐大的事業,但是我一定要做。”

  三人各樹雄心,立誓言。果然,公慶上人在全國廣化善緣二十年,終於建成那座當今世界最大規模木結構建築的大佛殿,並於寶永六年(1709)成功舉辦了開光慶典法會;而卍山和尚經過多方奔走,最後甚至調動了幕府,於元祿十六年(1703)完成了對法系嗣承勘正的夙願;鐵眼禪師於延寶六年(1678)實現了大藏經剞劂的宏願。三人都無怨無悔,遂其所願。

  特別是鐵眼禪師,出版大藏經需要雕刻數萬張版木來印刷,開支巨大,好容易籌齊錢款時趕上天寶年間饑饉,他把為自己的事業辛辛苦苦籌到的錢款悉數捐出賑濟災民,從頭化緣。第二次也是在籌款即將成就之時,又因鬧水災和饑荒再次傾囊相助,捐出全部錢款;他集資三次,終於在第三次達到了目的。

  聽說鐵眼禪師籌款第一天來到三條大橋腳下,遇到一位武士,便向前籌款。“我正在為此目的籌款,請捐一文吧。”武士說“不給!”“給吧。”“不給!”如此反複不覺過了逢阪山,直追到大津的紺屋關——為渡到對岸矢橋設的渡口,武士對他的軟磨硬泡忍無可忍,將船費的零頭扔過來“拿去!”鐵眼捧著這文錢,感恩戴德:“謝天謝地,這下我的大願一定能成就了!”他飽嘗艱辛,終於完成了出版6956卷《黃檗版大藏經》傳承至今的偉業。

  “無願心為菩薩之魔事也。”人生,絕不是來單純地享受一回生活那么輕巧。也絕不能是獲得更多幸福之類無聊的東西。不能覺悟自己來到人世間的真實意義,留下些許足跡,豈不枉為人一場嗎?

文章來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4&&id=1700&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id=1700&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6&&id=1700&cid=53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