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菩提樹13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 智緣 莫因外在得失影響心情 有什么可以羈絆你 過去的一切就讓它過去

心生菩提樹: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
心生菩提樹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 

莫因外在得失影響心情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他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弟子們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聽說了這件事,便召集弟子們。他不但沒有責怪弟子,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聽了金代禪師的話,弟子們的心放了下來,也更欽佩禪師的為人。

  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沒有蘭花這個障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外在的得失而影響自己的心境。

沒有什么可以羈絆你

唐代的豐幹禪師在當時頗有名望。一天,他在樹林裏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孩,衣服雖然不整,但相貌俊美。禪師問了附近村莊的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

  不得已,禪師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為他是豐幹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人,與拾得相交最為深厚。因為寒山家境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裏吃剩的飯菜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避開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的偈語這樣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如果你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修煉自己的內心。不管他人如何地誹謗、欺侮,只要謙讓、忍讓,順其自然,就能避開那些無聊的糾纏,自己的內心也能慢慢得到升華。

過去的一切就讓它過去

圓心寺有個得道高僧,十六歲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來,他每天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鍾暮鼓,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淨,六塵不染,了卻了一切塵緣。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時間,使得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人也絡繹不絕。

  一天,寺裏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裏尋一份清淨,找一方淨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說:“師傅,請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問道:“你真的能了卻塵緣?”

  青年肯定地點點頭。

  高僧的心裏突然閃出一個奇怪的念頭,他不相信眼前這個青年能真的了卻塵緣,一心向佛。於是,高僧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淨地,纖塵不染。既入空門,塵緣必了。這面鏡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淨,就請你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淨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面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么也擦不掉。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起來。就這樣,青年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亮照人。

  青年高興地拿著銅鏡又來見高僧。高僧看了看,搖搖頭。

  青年很是不解,問高僧:“難道銅鏡還沒擦淨嗎?”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銅鏡,看了又看,終於看見了一道印痕。這道印痕若隱若現,如絲線般在光亮的鏡子上。

  青年的臉紅了一下,接過鏡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裏,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個鏡子,無論春夏秋冬,從來沒有停息過。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難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個銅鏡被磨得薄如蟬翼,那個印痕還是沒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這印痕有多深,拿起鏡子反過來一看,發現那個印痕已經透到了鏡子後面。

  青年絕望了,他知道,鏡子上的印痕無論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為自己沒有誠心,難絕塵緣,才弄了這么一個鏡子來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裏的那盞燈也熄滅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長歎:“佛啊,看來我今生是與你無緣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參禪,忽然感到眼前出現了兩朵蓮花,一朵含苞待放,還沒有盛開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淨的蓮上,卻出現了一點汙泥。高僧大吃一驚,想起了那個來拜師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個青年已經懸梁自盡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燈燃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高僧圓寂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先出現在他腦海裏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裏長歎道:看來自己也是難了塵緣,近百年的修行仍難成正果,何況那個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鏡,除了沒有瑕疵,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誰又能把前塵過往擦得不留一絲痕跡?看來,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顆寬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圓寂了。佛祖卻寬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沒有誰能把前世過往擦拭得不留一絲痕跡。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會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文章來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37&&id=1668&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38&&id=1668&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39&&id=1668&cid=53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