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菩提樹18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 智緣 拋開名利 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心靈安定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要想改變世界 必須先改變自己

拋開名利 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海濶天空

心生菩提樹

拋開名利 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一天,他將兩個得意弟子智堅和智遠,用繩索吊放於寺院後的懸崖之下,對他倆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懸崖下攀爬上來,誰就將是我的接班人。”

  懸崖之下,身體瘦弱的智堅屢爬屢摔,摔得鼻青臉腫,但還在頑強地攀爬。當拼死爬至半壁無處著力之時,不幸摔落崖下,頭破血流,氣息奄奄。最後,高僧不得不用繩索將他救上來。

  而身體強健的智遠,在攀爬幾次不成功後,便沿著懸崖下的小溪,順水而下,穿過樹林,出了山穀,然後遊名山,訪高師,一年之後才回到寺中。奇怪的是,高僧不但沒有罵他怯懦怕死,將他趕出寺門,反而指定他為接班人。

  眾僧很是不解,紛紛詢問高僧。高僧微笑著解釋道:“寺院後的懸崖極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懸崖之下,卻有路可尋。如果只為名利所誘,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這時,是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籠之內,徒勞地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則粉身碎骨。”

  不久,高僧在安詳中圓寂。智遠成了這座大寺廟的住持。此後,寺廟內香火鼎盛,僧徒日眾。

  拋開名利,讓內心清淨,這是無上的境界。而很多人放不下名利的誘惑,將自己置於牢籠之內。其實,看淡名利所誘,會擁有更廣闊的天空。

心靈安定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圓新禪師和仰山禪師坐在一起談話。說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明慧禪師雲遊到志遠禪師那裏,志遠禪師看到明慧禪師,便把禪杖橫過去擋住門。明慧禪師用手敲打了禪杖三下,然後就在禪堂的首座位置坐下。志遠禪師見此情形,很不高興地說道:“凡是行腳雲遊的學僧,在謁見寺院禪主時,都要按照一定的參學規矩,行賓主之禮,你怎么連這點基本的禮儀都不懂?”

  明慧禪師誠懇地答道:“我不知道老禪師您在說什么?我敲打禪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過禮了嗎?”

  志遠禪師聽後,更加不悅,剛要開口,明慧禪師就動手用禪杖打志遠禪師。

  志遠禪師若有所悟,但明慧禪師卻又忽然說道:“我今天不方便!”

  志遠禪師順手一掌打去,說:“我倒很方便!”

  奇怪的是,明慧禪師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確不錯!我們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後來,圓新禪師就問仰山禪師道:“這兩位前輩的對話,到底哪一個占了上風?”

  仰山禪師回答道:“占上風者上風,居下風者下風!”

  此話一出,旁邊的座主不以為然地說道:“占上風者未必上風,居下風者也未必下風,上風何在?下風又何在?”

  仰山禪師和圓新禪師不約而同地說道:“正如座主所說,無風起浪!”

  上風也好,下風也罷,其實都是內心的作用。如果讓自己的心得到平靜,那就無所謂有風無風,上風下風了。

要想改變世界 必須先改變自己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感到不得志,於是就有人向他推薦去找禪師尋求解脫的妙策。

  他找到禪師。禪師沉思良久,接著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么形狀?”

  這人搖頭說:“水哪有什么形狀?”

  禪師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大悟地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禪師還是沒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又說:“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

  禪師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輕輕地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只見清清的水便一下子溶入沙土,不見了。

  看著眼前的情景,這人陷入了沉思。

  禪師俯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么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禪師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的例子告訴我,社會就像是不同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狀。而且,人還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無影無蹤,而且一切無法改變!”說完,這人就緊盯著禪師的眼睛,急於得到禪師的肯定。

  “是這樣。”禪師拈須道,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說完,禪師出門,這人隨後。

  在屋簷下,禪師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停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禪師的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很是不解,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裏藏著什么玄機。

  禪師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看,這個凹處就是水滴落下長期打擊造成的結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能改變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禪師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這個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禪師不語,用微笑和沉默與這個人對話。這人離開了禪師,後來重新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外在的社會是有規則的,或者說是以固定的形態出現的,但人是可以變化的,可以通過改變自身形態以適應社會。當社會無法改變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改變自己。

文章來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2&&id=1668&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3&&id=1668&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4&&id=1668&cid=53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