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哲理小故事16 和顏愛語 [日] 山田無文 热时热杀你 居苦樂中而離苦樂 禪僧們所傳達的

禪宗的哲理小故事 : 山田無文
禪宗的哲理小故事

热时热杀你

彼岸周這個宗教性習慣,在日本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曆史上並不明確。但是,據傳聖德太子在春分、秋分當天傍晚太陽西沉時,從四天王寺門樓上向西方禮佛。這個彼岸周的中日,古來有“寒暑不過彼岸”的說法,是一年中不熱不冷,而且晝夜時間完全相同,太陽從正東升起落在正西的日子。這一天向日落的方向合掌禮拜,即可以正對著西方極樂淨土禮拜。

  相對於彼岸的是此岸,即我們現實每天生活所在的這個世界。這裏有痛苦,有苦惱,有爭鬥,有生有死,有勝有負,有喜歡的人,有討厭的人,現實實在複雜。那麼彼岸如何呢?既沒有喜歡也沒有討厭,沒有善亦沒有惡,沒有勝也沒有負,沒有生也沒有死,一切超越現實的世界,佛教稱之為“彼岸”。

  從前,中國的唐代有個叫洞山的名僧,名良價,是曹洞宗的開山之祖。一次一僧問:“寒暑到來,如何回避?”洞山和尚答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你找個不冷不熱的去處,不就行了嗎?”這個不熱不冷的地方,就是彼岸。僧追問:“如何是無寒暑處——不冷不熱的去處在哪裏?”於是,洞山答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這是有名的問答。

  熱時說“熱!”,熱殺你,冷時說“冷!”,凍殺你,說法相當不客氣。熱時忘記自己適應熱,冷時忘記自己適應冷,那就是不暑不寒之處吧。

  彼岸是不暑不寒之地,沒有善惡,沒有喜厭,沒有勝負,沒有生死的對方,這樣的世界在哪裏呢?實際是必須在現實的此岸去發現。

  除去了此岸,哪裏也沒有彼岸。用似是而非的空想和觀念,我們不能得到滿足。要在現實的、身在痛苦中發現沒有痛苦的世界,身在生死中超越生死,身處寒暑中克服寒暑,那裏一定有佛教的彼岸。

居苦樂中而離苦樂

正岡子規臨終前做了一首辭世的俳句。

  絲瓜花開時,痰塞苦成佛。

  “絲瓜花開時”是夏天的季題,而“痰塞苦成佛”是子規詠自己。子規瀕臨死亡,痰卡在喉嚨咕嚕作響,一口痰卡住,子規就會命歸黃泉。如果拘泥於死亡邊緣的自己,必定做痛苦的掙紮;而暫時離開現實的自己,能夠客觀冷靜地進行觀察做俳句,這樣的心境不能不說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這種心境,我們稱之為彼岸。置身現實生活之中,居苦樂中而離開苦樂,居生死中而忘記生死,這樣的心境,名之曰彼岸。

  基督教有這樣的說法:“不變成赤子心,就進不了天堂。”赤子心是什么心呢?有學者解釋曰:“赤子,即十六個月時懂得一,三十二個月時懂得二。”並說懂得二,即懂得自己與別人的區別。懂得自己與別人的區別,即懂得好惡,懂得虧盈,懂得勝負,懂得善惡,懂得美醜,懂得生死。即意識的對立性分裂。“不變成赤子心,就進不了天堂。”即懂得二以前的、純真的、本我的心,自覺自我意識以前的純潔無瑕的心。

  如其教誨“你要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那樣,摒棄自己與別人的區別,摒棄善惡、虧盈差異的心境,所以“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那裏不就是彼岸嗎。

  親鸞聖人所說“彌陀本願不擇老少善惡”,是說在如來面前,老人、年輕人、善人、惡人一律平等,而達到老少善惡無區別的心境,即“到彼岸”,抵達彼之岸。

禪僧們所傳達的

據說是鐮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帶來了對今天的日本民族來說一天也離不開的綠茶種子。

  傳授了醬油制法的是鐮倉末期的法燈國師,醬油產地播州龍野市每年要祭祀元祖法燈國師。國師也是傳承了今天堪稱純日式樂器尺八的普化宗開祖。

  建長汁起源於建長寺,納豆是大德寺的傳家菜,隱元豆與普茶料理是黃檗宗隱元禪師的將來之物。而金山寺醬傳名至今,表明中國的禪寺在燒菜上各有千秋。要養活五百七百上千之眾的雲水僧,當然全部糧食非自給自足,則無法滿足需要。

  常言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勞動是禪寺的必須條件,全體參加種稻、麥、茶、大豆的勞動,再用大豆做醬、醬油、豆腐、豆腐泡,從而產生了各不相侔的口味吧。

  經過勞動即禪的道場修煉的僧眾,鐮倉時代以後相繼來到日本,也傳授了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制造方法。日本民族與禪僧之間,有著難解難分的因緣。

  最近據媒體報道,我的愛徒、五年前旅墨西哥的高田慧穰,向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傳授大豆栽培法,還教他們制作豆渣、豆漿,深受歡迎,政府也表示感謝,還為此下撥相當幾億日元的款項。

  讀了這段報道,我很開心。“真是好樣的!”今年三月,我也要應對方禪協邀請去墨西哥訪問,那么我去傳授什么呢?

文章来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47&&id=1700&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46&&id=1700&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48&&id=1700&cid=53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