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哲理小故事17 和顏愛語 [日] 山田無文 日本的和尚不識本來之袈裟 忘掉自己當下就能解脫 賜給的生命

禪宗的哲理小故事

禪宗的哲理小故事 賜給的生命

日本的和尚不識本來之袈裟

佛傳記載:“釋尊將金襴袈裟賜迦葉”。然而,它是今天在日本所見的金襴袈裟嗎?那種東西,釋尊會穿嗎?

  釋尊指示,揀來人們扔掉的碎布,縫制起來穿。他認為,出家人不勞動,所以不配吃穿與常人一樣的東西。

  問這些碎布縫制成什么樣子,釋尊指示在寬布條之間,夾窄布條,割截縫成田畝稻畦之相。這叫福田衣,意味著出家人必須做創造社會福祉的田畝稻畦。

  印度人穿白布,所以把它漂洗幹淨,用自然的植物顏料染成黃色穿在身上,即袈裟,而且是棉布。

  是中國式誇大其詞的形容,使它搖身一躍變成金襴袈裟了吧。“金襴袈裟”,正是日本古往今來不僅忠實地按字面解,還讓西陣織出華麗名貴的金襴織物,又把它細細剪碎,再縫制起來穿的袈裟。無論到印度還是泰國,抑或緬甸、柬埔寨、中國,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一個穿那種袈裟的佛弟子。

  恐怕那是為了迎合封建時代的大名、闊老所好,擺闊的和尚首開先河,讓人不能不對其藝伎般俗鄙的精神起憐憫之心。而今強調民主的時代,僧侶中仍有等級,不乏所謂名僧知識以此等裝束招搖過市,對其時代錯誤之甚,頗覺可哂,不能不懷疑其宗教良知何在。如此,何異於名妓走花街耶?

忘掉自己當下就能解脫

親鸞聖人曰:“煩惱具足之凡夫,火宅無常之世界,萬事虛假,無有真實,唯有念佛是真。”

  煩惱具足的凡夫,貪得無厭,或嗔或暴,從早到晚牢騷滿腹,此種凡夫所思所為,全部是謊言。這個世上,商界、政界、社會生活每天都在變。身處激烈動蕩的世道,預卜明天何其難。如此世間沒有什么是靠得住的,沒有可信的。然而“唯有念佛是真”,忘掉自己,忘掉世事,忘掉一切,以赤子之心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是真實的。這裏無憎無愛,無虧無盈,無生無死,忘掉一切,唯有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感謝佛祖保佑!”

  親鸞說這是真實的,要理解這一點絕非易事。明治天皇曾賜親鸞聖人以“見真大師”即見到真實的號,發現心中的真實,絕非容易。可要說它真的怎么艱深,也不盡然,有一大批叫做“妙好人”、得到信心的人,都是沒學問也沒修行過的普通商販、黎民百姓。

  石見有一個叫淺原才市的人,他從十五歲開始喜歡聽法,哪裏有說法的就是趕個幾十裏路也要跑去聽。過了五十歲,他終於開悟了。他是開木屐店的,每天削制木屐時,詩句如泉湧。他用鉛筆先記在刨花上,晚上睡覺前再抄到孩子用的練習本上。這樣的本冊積了三本。檀那寺的院主見到,問:“這是什么?給我看看。寫得不錯啊。寫得好,借我用用。”便拿到東京四處給人傳看。人人稱贊“了不起!不輸當年的妙好人,妙好人今更勝昔”。後來,經過鈴木大拙博士整理出版了厚厚的一大本《妙好人淺原才市集》。歌中有:

  “不是我成阿彌陀,而是阿彌陀成我。南無阿彌陀佛。”

  ——我虔誠念佛號,結果我沒了,世界也沒了,只有念佛。忽然一定神,我坐在這裏,我是佛呢?佛是我呢?

  “我的臨終,交給了彌陀佛。臨終畢,葬禮完,喜滋滋,樂陶陶,南無阿彌陀佛。”

  ——我念佛時,忘記了死,我的臨終是阿彌陀佛主持,我竟忘掉了生死。我已經死了,在念佛中我才市死了。死了的人不會再死,也不要喪葬。在念佛中,如來佛已經為我超度。我每天都過著淨土的日子,遠離生死。一個沒有學問的人,只是勤於聽說法便得到了信心。

  日本以前可出了不少這樣的人。心中的一個轉機,心中的轉變,一定是信心,是開悟。這是大乘佛教。即使不修行,不做學問,只要真正忘掉自己,當下就能解脫。

賜給的生命

我年輕時得了肺病,醫生也束手無策,呆在老家孤零零一個人躺著。看樣子我是被世人拋棄了,感覺人們都在等我死,孤獨無助。記得初夏時節,我爬到簷廊上乘涼,一陣涼爽的風吹來。這時我忽然想:“風究竟是什么?風,就是空氣運動變成了風呀。空氣,有這東西啊!”瞬間,猶如背上重重地挨了一悶棍。

  從呱呱墜地到二十出頭,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我都被空氣養著。分秒不停,是空氣把我養大的呀。而我被賜予如此宏恩,卻把空氣忘在一邊。說是空氣也好,或叫大自然,叫神佛也未可知,原來我不是孤單一人啊。我並不孤獨!一個巨大的力量,片刻不離,和我同在,鼓勵我快快成長,早日康複。當時,我做了一首稚嫩的歌:

  造化無窮盡

  殷殷育我身

  今朝風送爽

  驚醒夢中人

  從呱呱落地,不求自來就呼吸到空氣,而且是白來的。那陽光的溫暖和明亮,不知道有幾百瓦,假如沒有它就沒有蘿卜、稻米收獲。無論誰,一天也活不下去,而那光和熱卻是白來的。卻原來,人不求也被賜予。只是賜予。

  也許要遭人嗤笑:“最近物價噌噌地長,都引起民憤了,和尚還站著說話不嫌腰疼。”人的社會生活也許需要錢,比如祭日做的青花魚壽司,這個青花魚一條多少錢?一條就算一千日元,誰拿到這一千日元了呢?五百日元是漁夫的工錢。二百日元是從海濱運到京都的運費,三百日元是魚店的零售利潤。一千日元也許不便宜,但那是付給漁夫的工錢、運費和魚店的利潤,所以青花魚是白來的。沒聽說漁夫把錢扔到大海裏向青花魚“付賬”。只不過需要彼此的工錢,東西本身白來。不求也能被賜予而白來。這樣看,世人沒有必要起貪欲。

  妙心寺的生活信條提倡:“讓我們感謝自己被賜予,積德報恩吧。”人不是自來的生命,是賜給的生命。有父母之恩,國家之恩,自然之恩,社會大眾的勞動之恩,沾沐其恩而有生,所以要積德報恩。為社會、為世人積德行善。即使不欲不求,不是已經被賜予得太多了嗎?這樣思想,每天感恩,每天歡喜度日,是人生最幸福的。“當處即蓮華國,此身即佛也”,若對世上無所求,沒有欲望,則當下圓滿。感謝無盡。這個當下,即淨土。

  臨濟禪師曰:“有求皆苦。”臨濟禪師講得明白,心中所求者,皆為苦種,所以完全不必要有所求。耶穌說:“鳥兒不耕不種,不撒不收,然而上帝賜給他們。”自然界的禽獸,不求、不勞動,都被賜予。我們即使不欲不求,也可以被賜予而自然生存。有所求所以阻滯,無所求則可得到順利、無滯礙的成長。希望大家每天感恩,歡喜度日。

文章來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49&&id=1700&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0&&id=1700&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1&&id=1700&cid=53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