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哲理小故事4 和顏愛語 [日] 山田無文 什么都要心存感激 連接自己和世界的線 超越煩惱

禪宗的哲理小故事 超越煩惱
超越煩惱

什么都要心存感激

我還在天龍寺僧堂的時代,東福寺曾舉辦開山祖650周年遠忌佛事,我與眾雲水僧都去參加。兩周大法會結束,我想坐火車回嵯峨,徒步來到京都車站。在候車室候車時,我把雲水僧戴的圓形大鬥笠摘下來放在地上,為了不礙事把東西摞在上面。

  這時不知從哪裏來了一位山伏(在野修行者),偶然立到我眼前。他頭戴兜巾,手持錫杖,裝束怪異。

  “你把禦笠放到地上,不是糟踐了嗎?”他說。似乎山伏都特別珍惜鬥笠和手杖。

  “不糟踐。”我平靜地回答。

  “禪宗究竟對什么感激?”他又問道。

  “什么都要感激。”我只能這樣回答。見他一臉茫然,似乎不知所雲,便又說:“下雨之時,感激雨傘;外出之時,感激木屐。”說罷,只見他一揖,便蹤影消失。看來,這位山伏知道對鬥笠和手杖要感激,卻不知道對地面和木屐也要感激。

  “不能說米,要說禦米。不能說淘米,要說為米效勞。”永平寺開山道元禪師這樣教導我們。他教育人們不能直呼為米,要稱禦米;不能用淘米這樣隨便的說法,要說為米效勞。

  對所有的東西冠以敬辭,恭敬相稱是佛法的教誨,也是日本民族長期以來的傳統。但這絕不是因為萬物都有像人一樣的靈魂才應尊敬,而是自己的感恩之心使然,情不自禁地去做。

  傳說蓮如上人畢恭畢敬地揀起掉在簷廊上的一張手紙,說“佛之生命也”。無論什么東西,雖然沒有靈魂但是有生命。每一件東西都有其功用,所以必須珍視它的生命,珍視它的功用。而且,一張手紙也包含著無法衡量的人的勞力。對付出的勞力必須珍視。尊重東西即尊重人的勞動。

  人受萬物滋養,同時人擁有滋養萬物之心。滋養萬物的終極關懷,稱為佛心。我們必須在對萬物感恩的同時,發一大佛心施愛於萬物。過去有句話叫“養兒方知父母恩”,引發滋養萬物的終極關懷,就能深切領悟所有生命的來之不易。必將為自己被撫育滋養而感恩不盡。

  似乎馬上有人在那裏等著叫板:若無靈魂,祭祀故亡的父母、祖先,豈非多此一舉!那不叫迷信嗎?然而這並非有靈則祭,無靈則不祭的問題,因為無論有沒有靈魂,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要祭。對父親、母親以及關照過自己的人不感恩,對已不在的心愛的人不思念,世上有這等人嗎?正是感恩的心,善良的愛心驅使我們“祭如在焉”,情不自禁地對故人合十祭拜。

連接自己和世界的線

從前有一個劍道場決定舉辦例行的新年宴會,規定門徒每人帶一升酒來。等到大夥把粗瓷酒罐裝來的酒全部倒進大鍋裏溫熱了一喝,嗨,居然全部是白水!

  “這么多人還差我一個?裝水也不會露餡,一大鍋裏摻一升水,口味淡不到哪去。”大夥都想這樣蒙混過去,結果全部是水,傳為笑料。如今都說民主是建立在個人覺悟基礎上的,但是如果沒有每個人的自覺,民主國家也難以維系。

  試想如果認為“這么多人也不差我一個,棄權無所謂”,大夥都在選舉中棄權,議會政治從何談起呢?我深感個性的尊嚴、一個人的自覺,沒有比今天更重要的了。

  諸如“政治家墮落”啦,“國會的黑霧”啦,討伐聲沸沸揚揚,興師問罪不絕於耳。然而必須反思的是,這些從惡的政治家難道不正是我們國民把他們選送進國會的嗎?如果每個國民不能真正覺悟,對祖國對人民報以赤誠和熱愛,必要時不惜獻出生命,日本的將來豈不堪憂?難保不像新年宴會以水代酒那樣,到頭來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每個人自覺自己的尊嚴,自覺自己的自主性,懂得自己與世界、自己與人類息息相關,明白必須為人類建設更美好的世界,才是真實的自覺。要明確地覺悟“創造性的自我”,由此感悟生的意義和工作的喜悅。

  一個人牽動全局就像108顆珠子穿起來的佛珠,為什么只撥動其中一顆便會牽動全體呢?因為裏面藏著一根看不見的線。只有我們的心中穿著一根將自己與世界連起來的愛心之線,全局才會被牽動。

  “真實的自我”是不可視的大愛。

超越煩惱

我的師傅峨翁老師有一位信徒叫野原櫻州。他是畫家,人高馬大,還是劍道的高手。然而,人都有說不清的怪癖,這位堂堂大漢就怕打雷。一打雷,他就嚇得鑽進蚊帳裏一個勁兒發抖。

  一個夏天,碰巧他到天龍寺來玩,聽說愛宕山通了纜車,大夥正商量“今天通纜車,咱們坐纜車上愛宕山看看?”

  “好哇!”大夥都同意,於是問野原去不去。

  “我已經決定夏天不上山了。這個時節上山,那家夥准來!我可受夠了。”

  “別盡說喪氣話,走吧走吧!坐著纜車嗖地就上去了,路上總不會碰上吧。”大夥一齊忽悠,把他連拉帶拽一起乘纜車上了愛宕山。

  在山上的茶座水口屋休息時,果然天空烏雲密布,雷聲隆隆。這下不得了,櫻州先生真的開始瑟瑟發抖了:“所以我說不來,你們偏把我弄上來。這不,那家夥說來就來了。”說著他向窗外巡睃。所幸人在山頂,雲從山腰湧起。咕隆咕隆的轟鳴也是從下面發出來的,閃電也在下面劃著弧光。他從上面張望了一會兒,不禁拊掌大笑:“雷再好事,也不會往上躥吧。這雷還真有意思!”

  因為呆在雷底下,所以怕打雷,總是心驚肉跳,但是跳到雷頂上也就不可怕了,打雷反而成了再有趣不過的西洋景了。

  因為被煩惱壓在底下,所以總是掙紮想擺脫它,還要難為自己“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但是如果超越了煩惱,煩惱也會變得再有趣不過了。《般若心經》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即此之謂。無明絕非實在,也並非截然不在。煩惱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種無滯礙的心境,叫做般若的智慧。

  達摩大師開示:“於自性靈妙無著法中,不生愛著之見,名不淫欲。”古歌也有一首:“月非映水亦無念,水非映月廣澤池。”正像月亮沒有照映之念,也沒有映在水上之念一樣,即使陷入煩惱也不為煩惱所困的心境,才是靈明自性的本質。不為煩惱,也不為菩提所礙的生活,即第三戒稱為“不邪淫戒”。

文章來源:

  1.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10&&id=1700&cid=53,
  2.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11&&id=1700&cid=53,
  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12&&id=1700&cid=53

留言

發佈留言